<
g55r小说网 > 都市小说 > 木槿烟云 > 下南洋
    这几日徐谨礼常常去港口,水苓见他去把一些银票兑成了碎银,买回来两套新衣、两套粗布衫,一些纸墨和一个印章,两个本子。

    银票眨眼就不剩几张,水苓看着实在焦心,又没好多问。

    水苓看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钢笔在纸上写些什么,净是洋文,她看也看不懂。大少爷反反复复写了好多张,最后才在其中一张上敲了个洋章。

    徐谨礼办完这事,看水苓一直挨在他身边,笑了笑:“去试试衣服合不合适,不合适我去让裁缝改。”

    “啊?给我的啊?”

    水苓那条上下一套的藕色衣裙,料子摸摸就知道不便宜,针脚细密还有蝶花刺绣。这种着装平日里可是院里小姐们穿的,她要这个干什么啊,这不平白浪费钱吗?

    她刚想提一提这事,转头看见大少爷的脸,又说不出口。

    印象里只有爹娘把她卖了的那一年才给她买了套新衣服,为了卖个更好的价钱。以前大少爷会赏她布匹让她去找人定做,她舍不得用,那些布现在还在她的柜子里,走了也不好带,没能拿上。

    现在她看见这套衣服眼眶就有些发酸:罢了罢了,多花点就多花点吧,不扫大少爷的兴。

    “你换吧,我先出去,换好和我说。”徐谨礼说完推开门,站在二楼栏杆边,回头把门带上。

    徐谨礼扶着栏杆在听楼下有人谈清廷缉捕令的事,感觉不太妙,他这几日出门怕是要多当心当心。

    嘎吱一声门响,回头看见水苓站在门里,脸颊浮上一层薄粉,着这一身藕粉衣裙更是可爱,低头绞着手指:“大少爷,我换好了。不大不小,刚刚好。”

    徐谨礼摸了摸她的头发:“嗯,好看。”

    水苓一下子扣紧手指,脸颊更红。

    他走进门和她说:“等我们离开那日就这么穿。还有你带过来的那块玉,别放包里,我买了个细绳回来,扣起来自己戴着。”

    “那块玉观音?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徐谨礼点头。

    那块飘冰翡翠观音是过年时大少爷赏她的,当时给她的时候,其他奴婢们的眼睛都绿了。水苓生怕被人偷抢了去,也怕自己不慎遗失,一直藏着没戴过。

    快要临走前两天,徐谨礼把那两个本子拿出来,告诉她这是通关的文牒,上面用了别的名字,写了他们是一对新婚夫妻,去探访马来亚亲友,来来回回把可能问到的问题都教着水苓说了几遍。

    “记不得也不着急,上了岸才会开始问,路上有时间慢慢记。”

    水苓心里还在念念有词绕着那几个问题,答应着点了点头,出洋的紧迫感这时才压在心里。

    上船那天,大少爷把碎银都塞在了她身上,塞的位置也很隐秘。

    放好之后,徐谨礼说:“这些钱就放在你身上,不要拿出来。”

    现成的包不用,水苓不知道他要干什么,但他既然这么说,那她就照做:“好。”

    一早出发去吃了些清淡的东西,徐谨礼又买了些薄荷干包,备足干粮,带她去港口。

    他买的二等舱,头等舱默认都被洋人买了,船家一般不放票。二叁等舱不少有钱的“旧客”才会买。最大的是统舱,里面大多是些出洋的“新客”,在清国活不下去,不得不下海去南洋谋生。

    已经出海的船响起汽笛声,波光粼粼的海面上,驶去的船影越来越小,一个个在这茫茫大海上远看都不过飘萍。

    轮到他们了,这会儿“南荣号”的船长和水手已经陆陆续续吆喝人上船,嗓门很大,生怕有人听不见,喊得赤急白脸。

    头等舱和二等舱用木制的伸缩镂梯,两边有扶手,叁等舱和统舱后面都用绳索软梯爬上去。

    徐谨礼之前特地带水苓出来看过,花钱买通水手让她上过两次镂梯,现下倒是不怎么怕了,利索地上了船。他走在后面,一齐上去,在水手的吆喝下进了二等舱。

    二等舱有凳子,还有帆布床,有窗户也能透透气。水苓虽不知道船上什么样,但船上还能放床的地方肯定不便宜,仰头小声问大少爷:“票是不是很贵啊?”

    二等舱倒也罢了,他们这个靠窗的位置才更贵,徐谨礼点头:“总要花的,坐在窗口能减轻点晕船的感觉。”

    水苓看大少爷把窗口位置留给她,坐得离他更近些:“您之前出去留洋也是坐船去的,那时候也会晕船吗?”

    徐谨礼睫毛扑朔两下,似乎是想到了从前:“会,但现在基本上没什么事了。这一趟我们要在海上十天左右,你第一次坐船,会有点难熬。”

    水苓摇头:“没事,跟着您,我不怕。”

    徐谨礼把那个薄荷干包给她:“待会儿闻一闻能缓解不适,实在不舒服和我说,我带你去甲板上走走。”

    原来这个是买给她的,水苓把薄荷干包握在手心里,答应着:“好。”

    船快要开了,水苓听见一阵阵呜呜声,像是有人在哭。

    徐谨礼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他摸了摸水苓的头发:“我们这一去,可能再也回不来了,要去甲板上再看看吗?”

    水苓听到这些哭声越来越大,心里也有种说不出的酸楚,被徐谨礼关上窗后拉着带她出舱去甲板上。

    乌泱泱的人群,抹眼泪的抹眼泪,和家里人隔空喊话的喊话,甚至有人面对码头的方向久久跪在甲板上不愿意起来。

    这世道,不是在清国活不下去,谁愿意离开一家老小往啥也不知道的南洋偏僻地跑啊。

    这百来号人的哭声悠悠的一条条,像是绳结把心捆着拧,徐谨礼看她要掉眼泪,把人拢进怀里拍了拍背:“哭吧。”

    船开了,发动机的声音像猛兽直吼,甲板都被震得抖起来。风也吹过来,海水星子往上面直飘,人们纷纷都回了舱里,徐谨礼也早带着水苓回去。

    他们前面是一对年轻男女,看着不像是夫妻,有点像兄妹。

    这时候几乎没有女人出海,这艘船上难见到多少女人,那女孩一看见后面坐着水苓,眼睛立刻就亮了,开始聊起来:“你们从哪来啊?”

    水苓想着大少爷身份特殊,有的话怕是不能真讲,抬头看着他,徐谨礼答:“苏州。”

    果然,大少爷没说实话,还好她刚刚没搭腔。转头客气地看着对面女孩,朝她点头笑笑。

    女孩身边那个年轻男人也开口:“苏州好地方啊,我们是漳州人,家父在马来亚,叫我们过去。你们呢?也去投靠亲戚?”

    一般坐二等舱的不会是新客,这倒是巧了,他们这几个都是下南洋的新客。

    徐谨礼答:“嗯,我们也是,去槟城那看看叔伯。”

    年轻人话匣子打开开始自我介绍,说他叫陈兴,妹妹叫陈颖,问他们怎么称呼,徐谨礼说了那两张字报上的名字。

    陈兴和陈颖看上去年纪都在二十左右,人倒是没什么城府,有话直说:“唉,要不是那死县令把税收得那么高,不交就让人过来砸店,我们何必要过洋去。这条路不好走,我们来之前打听了好多消息,没几个人清楚。还是远在马来亚的家父来信告诉我们在外面也能发财,这才狠下心卖了店面和老宅下南洋。”

    徐谨礼一听他提发财的事,怕他上当,多说了点:“嗯,这条路是不好走,很多人被人贩子、猪仔馆骗去当苦工,累死在橡胶园和矿山。”

    陈兴看他懂得多,生意人的活络劲上来,问道:“诶,赵哥,你之前出过洋?”

    徐谨礼摇头:“家里人在外,经常书信来往,所以知道的多一些。”

    陈兴无奈地说:“他们说出去了就是洋人的天下,也不知道真的假的。家父说他们那看上去是土人管,实际都听洋人的话,不把咱大清过来的当人看。要不是清廷无能,哪会叫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连腰杆子都挺不起来。”

    徐谨礼点头:“洋人一直猖獗,不说现在这些事,在明万历年间,荷兰人就在厦门、海澄掳过一千多人带去巴达维亚做苦工。绝大多数都死在路上,朝廷也没能管过。”

    陈兴和陈颖都是第一次听到,俩人都一脸震惊:“竟然还有这事?哎,这世道啊……”

    徐谨礼垂眸时注意到水苓面色不大好:“内人身体不太舒服,先不聊了,我带她去甲板上走走。”

    陈兴点点头:“诶,好的哥。”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作者PS:(1)清朝开始就有纸张的通关护照,外国人过清朝海关和出洋大臣们用的多。我查过很多书和资料,查不到详细的1900年前大批出海的人到底要不要这个手续,后面的记录清楚些,所以这部分是我的推测。不过不管怎样,依照徐谨礼罪犯的身份是办不下来的,所以这个文牒是他买的别人的。

    (2)马来西亚在没独立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华侨叫做马来亚,这个没错哈,就是那时的用法,叫马来西亚反而不对。

    (3)猪仔馆:苦力招工局,专招契约华工卖出去当苦力,一年华工,售价为30大洋。

    (4)早在十七世纪,西方殖民者就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肆意掳人带出去做苦力,1400多人被荷兰东印度公司用8辆船掳走,活着到巴达维亚的只剩33人,而真正大规模的苦力贩卖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。